第748章 意外之惊(1 / 2)

明贼 五味酒 1680 字 19小时前

华莱士颤颤巍巍的起身,用一种极富感情的腔调向李信表达着自己的意见,只是用带有苏格兰口音的汉话说出来,让米琰觉得有几分滑稽。

“侯爵阁下,我这点病不算什么,当初在大西洋上,海船漂了一个多月,一样是高烧不退,最后还不是好了?我华莱士就是为大海而生,只要在水上就死不了,如果上了岸,没准就要去见上帝了!”

任凭李信如何劝说,华莱士仍旧固执己见,声称如果要将他强行抬上岸,他就立即投河。

李信摇头苦笑,对这个人他是不愿意强求了,虽然华莱士与海森堡同为西方人脾气秉性却截然不同,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海森堡为人刻板,又严格遵从纪律,哪怕纪律是他所不愿乐见的。与之相反,华莱士的个性则更为散漫而自由,同时又极为精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一条养不熟的狐狸,合则来,不合则去。

以时人的择人标准来看,这种人三心两意,没有从一而终的勇气和决心,是下下之选。但在李信看来,这确未必是坏事,只有让人才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的选择才是最为真实和可靠的。一如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大争之世,没有民族和国家的地域偏见,有识士人择木而栖,这才成就了一段段历史佳话。

但同时李信也十分清楚,时至今日再想追求那种人才的自有交流与楚人的刻舟求剑又有何异?别说在明朝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数百年后,民族主义发展成型,这种偏见将愈演愈烈,尽管在人们的口中将世界描述的无比美好,可掩藏在这种虚伪假象之下的却是愈来愈深,不可弥合的深沟大壑。

说这些都太远,对华莱士李信更多的是担心,他手下只有这么一个有过远洋航海经验的人,如果在船上颠簸死了,让他上哪里去找这种人才去?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既然固执己见的华莱士不愿意下船,他就只能将最好的郎中都请到了船上,同时为了给他进行物理性降温,遍寻城中富绅大户,收买窖中所存冰块。

平蕃舰队正儿八经的作战舰只不多,民船改成的运输船却不少,这些船装载了三卫军之后直接进入长江水道,马不停蹄的赶赴太平府。而十几艘大小作战舰只则转向上元门外军港,进行简单的维护和物资补充,尤其是火药与弹丸。

在江西的作战行动中,平蕃舰队虽然没打什么硬仗,但给步战营摇旗呐喊,放空炮也消耗了为数不少的弹药,所以进行补充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这些作战舰只则计划于明日一早启程,借着这个时间,李信也好从容安排应对华莱士的病情。

几艘大帆船战列舰的转进过程中,李信便随船一同赶赴上元门外军港。监军米琰和副总兵何斌从旁陪同,说起今日南直隶巡抚因何不见其人,李信叹了口气,“孙部堂自打春天在长江受了伤以后,身子就一直没好利索,病情反反复复,这几日又严重的双腿难以下地,只能在家中卧床养病。”

听说孙鉁也病倒了,米琰跟着李信叹息了一声,脸上也不禁忧心忡忡。

“孙部堂的病……?”话说了一半,他不由得吞吐了起来,但表情却分明是在问,孙部堂究竟能不能撑过这个冬天。对于三卫军能否在江南,尤其是南直隶站住脚,孙鉁的作用不可取代,如果没了他,其艰难简直不可想象。

李信摇摇头,他前世没当过医生,对孙鉁时好时坏的病情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却也揣测过,莫不是在长江上受伤某些部位因感染而迁延不愈合,也是极有可能的。对此,李信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很快,船队便一一靠向上元门外军港,船舱内憋闷不已,李信起身来到甲板上,此时太阳已经逐渐西斜,徐徐江风拂面而来,让人好不惬意。不远处的军港码头上,搬运物资的民夫如蚂蚁般来回忙碌。

米琰和何斌也一同跟了出来,李信扭头看向右手边的何斌。

“何副总兵,华莱士病重不能视事,你肩头的胆子不轻啊!”

何斌当即表示自己责无旁贷,但他清楚,镇虏侯绝不仅仅只为了说一句勉力自己的话。果不其然,李信沉默了半晌又缓缓的开口了:“你说,如果浙直两省解除海禁,全面对海外通商,摆在面前的困难究竟有多大?”

解除禁海,全面通商?何斌顿感愕然,他对李信发展海军的意图自问也有所了解,无非是借此夺权,控制东南沿海而已。这在明朝官员来说,几乎是用脚指头都能想到的。

但是李信的问话却恰恰表明了,他所在意的却是开海通商。开海通商的好处不言而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货船每年需要大量的瓷器,丝绸以及茶叶等货物,但庞大的明帝国却仅仅开了三个用作贸易之用的市舶司,并且这仅有的三个市舶司还对贸易的货物和数量有着复杂而又让人恼火的各种限制。

尽管大明沿海到处都有走私的海盗,可货易的数量与其成本却在一整套交易过程中高出了进货价格的数倍。换言之,如果想大明沿海顺利开海通商,首要一点就是打击走私,打击走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