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思想与教育(2 / 2)

众将大喜过望,谁不想手下有文化,谁不想带有文化的兵。

高远又道:“另外,我准备设立随军教导员职位,以百人队为单位,这些教导员负责士兵的思想教育,思想安抚等工作。而像你们这样的主将、主官,只管作战,就不用在为后勤、士气等事情分心了。”

众将更加欣喜,这激励士气,安抚士兵也是要务。许多时候,主官多考虑军略,这专门有人去教导,就再好不过了。

“主公,还有三千人呢?”陈琳提醒道。

高远又笑道:“这个好安排,各地劳改所,是需要人去思想教育工作的。各地可以成立学堂,我想,作为父母,他们一定会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并且,那些有志向的成年人,也会充实自己。此乃全民教育!”他语重心长的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国大计,教育为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众人彻底迷失在了高远后世的著名词汇之中,并傻眼了。

有文化知识的好处,谁都知道。众将十分高昂,而司马懿这些人,就想的更多了。这全民教育下来,就算是彻底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然而人才辈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一项政策,必定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

得民心者的天下,高远能够屡次击败袁绍、曹操,归根结底,是因为治下的百姓,全部支持他,因此士兵作战勇猛,以少胜多。

司马懿又担忧道:“主公,就怕这些士子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

高远点头道:“自然不能让人平白无故去做,这样就算做,也会消极怠工。今后,但凡是接受并进入这些岗位的士子,统称为公务员,也就是官方招募的公事劳务人员。每一年会进行考核,当又一次科举考试之时,这部分人将得到加分,将会优先录用为官。”

司马懿等人不断点头,十分钦佩高远能够想出这一整套完善合理的政策。

于是,高远开始在自己的治下的民间推行全民教育的政策,军队内推行教导员制的思想教育工作。犯人劳改所也推行思想教育工作,以便让这些失足的人,能够重新回归社会。

消息传出,治下百姓一片沸腾。以前,士族控制权柄,他们可不想让百姓学有所成。在这个识文断字都是上等人的社会里,百姓谁不想学习学习,就算自己不学习,也要让子孙学习,将来好出人头地。

因此,高远的威望在民间暴涨,人们纷纷唱诵,“他是百姓的大救星!”

有司马懿这些贤才之士,高远制定的方针政策,顺利的开始在他的治下施行。

高远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国大计,教育为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为国为民的话语,被写在了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学堂墙上。

九月的第一天,寒门士子李墨,在河内郡李家庄学堂,迎来了他第一批学生。

这学堂原本是一家士族大户的,正好拿来用。

一群稚嫩的小学生们,第一次走进学堂。就见正堂挂着两个画像,一个是和蔼可亲的老头子,胡子特别长,特别白那种,不过,小学生们不认识。

而另一个画像上,一人骑在大红马上,手拿画戟。

“哇,这是高将军!”小学生们兴奋叫道。

高远的画像怎么和孔圣人并列了?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百姓纷纷要求,要为高远画像,摆在孔子画像旁边,要让子子孙孙记住,是因为高将军,才有机会上学。又有寓意,虽然孔圣人传下了知识,但是,是高将军真正将这些知识传给了万民。

在李墨的带领下,小学生们拜在高远画像前,稚嫩的声音,却是激昂中大声念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国大计,教育为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念完三拜,随后,才拜孔子。

这只是一角,高远治下都是类似这样的情景。高远的形象,因此深入到全民心中。就算是小孩子,也是知道,没有高将军,就没有现在的生活。很多人的想法,皆是学成文武艺,保护高将军。

另一方面,九月的第一天,河内郡,大牢。

几十个犯人,在狱卒的押解下,带着手铐脚镣,走出了昏暗无光的地牢。由于在地牢太长时间,一见太阳,竟然还不习惯,眼睛都睁不开。

这些犯人里面,有三人受到了重点照顾。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被俘的许褚、李典、乐进。

当他们的眼睛适应阳光后,便就发现,已经出城来到了郊外。

十围大腰的许褚,这段时间由于得到了强迫性减肥,腰围也少了一围,脸也没以前白了,左右看了看后,冷哼一声,“这是要处决咱们吗?也好,十八年后,老子又是一条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