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1节(2 / 2)

顾玖叹了一声,“湖阳老了!”

人老了,不需要努力进取,就有了更多时间去思念去回忆。

“娘娘的意思是,要让湖阳公主的如愿以偿?”

顾玖轻声说道:“顾喻两口子是时候回到京城。”

晚上,顾玖和刘诏商量起此事。

“湖阳姑母病了一场,人也变得多愁善感,甚是思念敏敏表妹。你看要不要将顾喻召回京城。”

刘诏迟疑片刻,点头道:“召他回来吧。他留在江陵府,能做的始终有限。”

顾喻只有举人功名,也就意味着他的仕途天花板很低。

稍微一伸手,就能够到顶部,升无可升。

当然,刘诏可以独断专行,力排众议提拔顾喻。

然而顾喻的才干,能主政一县一州,却不能主政一府一省一路。

才不配位,强行提拔,反而会害了顾喻。

他的下属,全都是进士出身,比他有才,比他聪明,比他家世好,比他有钱。他身为上官,难以服众。

政令不通,又如何能够主政地方。

若是闹起官员内讧,即便有顾玖为顾喻背书,顾喻也得付出代价,才能全身而退。

官场有官场的规则。

即便是刘诏和顾玖,大部分时候也要遵守官场的规则。

他们和官员斗,会对朝廷规矩进行校正和修改,却不曾动过官场规则,也不曾碰触科举制度。

这是一个大雷,谁碰谁死。

刘诏和顾玖都谨慎的守着底线,不去碰触。

肆意破坏读书人升迁道路,必定会遭到全天下读书人的反对。

历朝历代,只有开国太祖有机会,并具有威望去更改官场规则和制度。

只是,为什么要更改官场规则?

目前为止,没有比科举更好的选拔人才制度。

科举,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出仕为官,打破了世家贵族对官场的垄断。

在没有更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出现之前,科举就是最忧制度。

至少在目前,科举最忧。

科举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就决定了只有举人功名的顾喻,仕途艰难。

刘诏问顾玖,“想让顾喻进朝廷吗?”

顾玖说道:“他适合去户部,但是他做不了户部侍郎。”

刘诏点点头,“他想做户部侍郎,难。就连陆爱卿都会立场鲜明的反对。”

陆大人是进士出身,涉及到科举和官员升迁,一个举人想爬到进士的头上,又不是像任丘那样的天才人物,他必定会旗帜鲜明的反对顾喻出任户部侍郎。

顾玖说道:“别让他去户部,太委屈。”

刘诏征求她的意见,“要不要放到少府?”

少府是皇帝刘诏的私库,官员任命,自然是皇帝说了算,不用经过三省六部。

顾玖摇头,“京兆尹衙门可好?”

“京兆尹?这可是得罪人的差事,处处不讨好。”

“正因为处处不讨好,顾喻出任京兆尹,才不会引起朝廷闹腾。他们巴不得有人背锅。”

历代京兆尹,通常都没什么好下场。

不管是谁做到这个位置上,后面的仕途多半不顺,几乎没有例外。

故而,很多人视京兆衙门为畏途。

到了京城,自热是要进三省六部做京官。不仅体面,升官也容易。

去京兆衙门简直是浪费人生和才华。

头顶无数大山,人人都可以对京兆衙门发号施令,人人都是祖宗,就京兆衙门是孙子。

那日子,要有多憋屈就有多憋屈。

刘诏仔细想了想,“你说的有理,顾喻如果出任京兆尹,品级虽高,却处处受制,反对的人必定很少。而且顾喻擅长民生经济,他坐在这个位置上,倒也合适。京畿一地,是时候进行统一的规划。朕甚至想重新登记鱼鳞册。”

鱼鳞册,就是土地,房屋,池塘,山林普查。

因为涉及到税收,牵涉大户隐瞒人口田亩,良民投献官员世家,这事向来极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