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佛显灵(1 / 2)

甲午崛起 轩樟 1840 字 8天前

“哇!快看,大佛显灵啦!”

“是啊,快看,大佛显灵啦!”

“快看,大佛显灵啦!”

无数个声音响起,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发现这奇观的,众人都看见了那石头大佛的半边脸上辉映出一道白光来!

这个时代,玻璃和镜子都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带有水银工艺的镜面!轩悦萌利用反光的原理,制造出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算是一种奇观啦。

消息迅速传开,大佛显灵,显然比找轩家小孩的事情要吸引人的多,曾纪泽还在想着是不是马上让人张贴悬赏告示去找轩悦萌呢,只见往天妃宫去的人越来越多!

曾纪泽奇道:“这怎么回事?赶紧去看!”

手下跑着去,马上又跑着回来啦,“大人,大家都看见天妃宫的大佛显灵啦,一边脸上会发光呢!”

曾纪泽见多识广,又跟洋人接触的多,他虽然不是很信这些,不过觉得蹊跷,还是叫上了一直在唉声叹气的轩洪涛和郑贝勒跟着自己去查看。

大佛显灵的消息显然是爆炸性的,大力等一直在苦苦寻找轩悦萌的人,也都被这消息引得往天妃宫而去,一时间,天妃宫成为了整个天津城的人竞相前往之处,都想看一看这千古未闻的奇观。

不到片刻,天妃宫就被挤得是水泄不通,曾纪泽让天津知府衙门的人开道,衙差们大声的喊着曾纪泽的官号,费了老大的劲儿,才让曾纪泽等人来到了石头大佛跟前。

阳光的折射角度是有限的,轩悦萌开始折射的地方是在大佛的耳朵部位,此时已经从耳朵移到大佛的阙骨部位了,马上就要出大佛的脸。

曾纪泽一看就明白了,这哪里是什么大佛显灵,这分明是有镜子从后院射过来,折射阳光照耀在大佛的脸上。

曾纪泽,“胡知府,马上去后院查看!我可以解开这个大佛显灵的谜底。”

胡知府只不过是五品,比曾纪泽差着六七级,再加上曾家在大清国是什么声望啊?当然曾纪泽说什么就是什么,胡知府急忙让手下差役去后院查看。

此时身在天妃宫客室的治麟和寿川也听见外面的动静出来了。

治麟向寿川使个眼色,寿川:“慢,这是皇家寺庙,后面乃是清修重地,没有圣旨谁敢入内?”

曾纪泽自然不是等闲之辈,这个时代如果弄个官二代排行榜,曾纪泽的实力可以完爆任何人,不光是有曾国藩儿子的光环,曾纪泽的实力包含其自身的学识和魄力。

曾纪泽:“皇家寺庙是不能随便入内,不过我们也不是进去破坏皇家寺庙,只是想进去弄清楚这佛光普照的原委,如果错过了这能够解开天地奥秘的大好机会,他日圣上和两宫皇太后怪罪下来,你吃罪得起吗?”

寿川后退一步,曾纪泽的话有理有据,他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治麟微微的一笑,“曾大人的话,也有些道理,如果是曾大人一个人入内看一看,我看倒也是可以,这些升斗小民和官阶低微的官吏都可以进去的话,还叫什么皇家寺庙?皇家寺庙的后院是人人都可以进入的吗?”

曾纪泽一看,在场的也就治麟是三品,自己是二品,按照治麟的说法,天津知府都算是小吏了,如果一个人进去,他还真的不太敢,等下被这个治麟灭了口都说不定!曾纪泽看见治麟,忽然眼前一亮,将郑贝勒招过来,“郑贝勒,你觉得治麟说的话,对吗?”

郑贝勒跳起来道,“治麟,寿川,你们在这里干什么?我们就是去看一看,碍着你什么事情?老子总不是升斗小民吧?”

治麟笑道,“郑贝勒当然不算是升斗小民,你可是正宗的皇亲国戚呢,不过,我奉劝郑贝勒一句,这里面,还是不要进去的好,刚才曾大人不是说里面可以解开天地奥秘吗?只怕这天地奥秘也带着极大的杀气呢!你们看,大佛脸上现在还有没有什么佛光?”

被治麟这么一吓,老百姓们又见那大佛脸上的白光不见了,都觉得很有道理。

曾纪泽哼了一声,“都让开!我偏不信这个邪,我要进去看看谁敢拦着,出了什么事情,我亲自向皇上和两宫皇太后递折子请罪便是!”

人群中一个人朗声道,“慢着,曾大人,我陪你进去吧。”

这人便是吴老三的师兄王五,现在暂时在天津的一家小镖局挂名,他听过吴老三说事情的前因后果,知道曾纪泽同轩悦萌的关系,知道轩悦萌和吴老三还有这个治麟之间的是是非非,听治麟不让人进后院,再看曾纪泽一意要进入后院,已经猜测到,八成治麟就将人藏在后院了,侠者,就是爱打抱不平。

曾纪泽见这人身材并不高大,肤色略黑,却神采奕奕,浑身装束像是一个镖师,而且跟吴家班的人站在一起,曾纪泽开始就知道吴家班的人在帮着轩大力一起找寻轩悦萌的下落呢!便点头道,“好,治麟,就我和这位师傅两个人进去,你看怎么样?”

治麟看了王五一眼,刚才听王五讲话,便知道此人是武师中的高手,不过并不是很放在心上,略一踌躇,笑道,“好,既然曾大人这么有兴趣,我也有些兴趣,我就同曾大人一道进去看看吧。”

寿川一摆手,让兵备道衙门的兵丁闪开路,放曾纪泽,王五和治麟三人入内,寿川是知道治麟的功夫的,暗道曾纪泽和这武师找死,寻常武师想在治麟面前走三招都难!

轩洪涛也想跟这进去,曾纪泽知道治麟不会同意的,便让轩洪涛在门外等着,轻声告知轩洪涛,如果他们一炷香的功夫不出来,便带着人吵闹,说不定他们在里面有性命危险,轩洪涛一一记下。